金沙9001zz以诚为本(中国)有限公司

智 库
Think Tank
智 库 | Think Tank
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央对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定支持

2023-02-15 文字: 万喆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央对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定支持,指出“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虽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新机遇期和关键期。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总体形势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取得的成就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有其特殊成因和区位优势,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出国家资源配置政策中重点体现的主权意志。


香港回归25年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依托“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香港实现了从区域金融中心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香港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在全球自由经济体方面,香港已经连续25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2022年9月8日,加拿大著名智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发布《世界经济自由度2022年度报告》,香港在参加评选的165个经济体中继续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该报告选取的五个评估项目中,香港在贸易自由和监管项目排名第一,在政府规模和货币项目,列第13位,在法律制度和财产权项目列21位。二是在金融业方面。金融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2021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3%,所占经济的比重较回归前翻倍,为香港本地提供了约27万个就业岗位;香港国际金融机构聚集,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香港拥有认可的183家银行机构资产总额达26.96万亿港元。[②] 三是在金融市场方面。香港资本市场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腾飞,1998年至2021年,港交所首次公开募股(IPO)规模从不到10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428.7亿港元。此外,香港还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亚洲第三大债券市场以及亚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中心。2021年,在香港安排的国际债券发行量达207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34%,位列亚洲首位,在港安排及发行的绿色可持续性债务融资达570亿美元,在港进行资产管理的持牌法人为1979家,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达1800亿美元,在亚洲仅次于中国内地。[③]


内地经济发展支持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回归25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是强大祖国的支持。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壮大了香港资本市场。香港回归以后,大量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在企业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的同时,也有力促进香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2022年4月,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企业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的53.3%,占港股总市值的77.7%。[④]


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在香港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22年5月人民币追踪报告(RMB Tracker)数据,香港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额占全球的74.36%,大幅领先于伦敦、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此外,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21年底,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9268亿元,占全球范围内的比例接近60%;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占比超过8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注入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7000多万常住人口,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整合了国内最有活力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前沿的对外开放阵地,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开世界未有之先例。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将香港金融优势和深圳产业创新互补融合,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新动力。


当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可以预见,在“由治及兴”新阶段,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面临诸多新挑战。当前,香港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前沿阵地”,金融制裁和动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美对华战略竞争的选项。同时,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⑤]


挑战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双重特征是把“双刃剑”

基于“一国两制”安排下的香港是一个具有双重特性的金融中心。

第一,作为国际金融枢纽,其金融市场的开放自由程度以及各项指标均居全球前列,市场流通量高,资金进出灵活,不设外汇管制,对外国机构参与本地的金融市场也基本不设准入限制。这种高度开放的机制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投资,另一方面因联系汇率机制,在信用紧缩下会面临外资银行激进撤资的金融风险。2022年,美联储开启了加息周期,加息的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强,香港正面临着巨大压力。相关数据分析指出,香港银行体系结余2022年底可能跌穿千亿大关。这种国际资金大进大出的极端情况,在非常时期会冲击香港金融稳定。第二,香港又是中国主权治下的一个城市,其经济活力和市场资源高度依赖国家经济体,但在金融运作规则、监管框架和法律制度上与内地相差较大。长期以来,这种双重性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香港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积累的潜在风险因素也值得高度重视。


挑战2:香港短期经济存在风险

从长期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经济增长放缓明显。香港的经济结构缺乏对流动性收紧与外需收缩的抵御能力。香港经济周期相比其他高收入经济体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从短期看,香港短期经济风险不可忽视。一是经济下滑。香港2022年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9%,同比下滑1.4%,低于0.2%的预期中值,显现出第五波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二是本地失业率高企。自2022年1月开始,香港受疫情影响,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大受影响,失业率从2021年四季度的4%进一步上升至5.1%的高位,6月虽回落至4.7%,但仍处于高位。三是连续三年人口净流出,金融业人才短缺。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的数字,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为7291600人。与2021年年中人口7413100人比较,减少121500人,跌幅为1.6%,连续3年出现人口净流出。[⑥]以行业计算,金融在内的3个行业受挫。四是对外贸易呈现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香港对外贸易下跌4.5%,与2021年四季度13.5%的强劲增长形成强烈对比。五是IPO大幅下滑。据普华永道预计,2022年上半年香港主板上市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53%。上市募资额方面,2022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总融资额同期下降92%,预计总额为171亿港元。


挑战3:中资金融机构缺乏市场主导权

香港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堪称全球一流,是全球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但在香港占据主导的大型金融机构多为“外来户”。在回归前,汇丰将原来设在香港的总部迁到伦敦,直到现在,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香港。[⑦]近年来,中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在港快速崛起。截至2021年年底,中资银行资产占香港整体银行业已超过三分之一,中资保险公司占去年全港有效长期业务保费收入约五分之一。近几年,中资投行承销香港市场IPO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西方国家知名投行。[⑧] 但香港始终没有形成来自国家经济的大型金融机构,市场主导权尚不能实现完全“为我为主”。因此,香港金融市场波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临时,缺乏本地大型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如何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当前,虽然面临内外挑战,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未来仍是“机遇大于挑战”。

在新阶段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中央对香港的重要战略定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要以坚持“一国两制”原则为基础,以维护香港金融安全为底线,以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为关键,推动香港从国际金融向全球金融中心迈进。


“一国两制”是基础和制度保障

“一国两制”是香港成就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同时也为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自回归以来一直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维持安全法治的营商环境,占得发展先机。一直以来,香港安全、法治、自由、开放、金融营商环境得到全球金融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维护香港金融安全是底线

在由治及兴新阶段,面对全球新的动荡变革期,要将维护香港金融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壮大中资金融企业在港的实力,使其真正成为能维护香港金融市场、金融安全的主导力量。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有根植国家经济、拥有强大实力的金融机构支持,这对市场话事权、定价权等至关重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在危机时刻,强大的中资金融机构将筑牢维护香港金融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底板。二是推动中资金融企业在香港科创中心、北部都会区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大金融支持香港“再工业化”并发展实体经济,用金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结合,有力服务推动香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中资金融企业应在破解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切实发挥作用。切实落实习近平主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打破利益藩篱,协助特区政府解决香港土地问题、住房问题,深度参与公屋等建设,为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贡献中资金融力量。四是探索设立内地与香港金融大监管网络,堵住金融监管漏洞。推动在香港建立金融大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内地和香港之间金融监管沟通机制,加强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⑨]


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是新动力

“十四五”规划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规划。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是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动力。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支持香港发展四大固有优势产业,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涉及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等。此外,“十四五”规划还提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四个新兴中心”,为香港充分预留了特色鲜明的“香港角色”,为国家所需留下香港金融所长的“接口”。香港正在变被动对接为主动对接,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快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步伐。


主动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制度环境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处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结合点与对接点,使其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佳纽带。


从内循环来看,香港要充分发挥“投资桥梁”的作用,引导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加大对内地新兴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加大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资产。香港要发挥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先发优势,融合大湾区区域人才、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势,通过金融和产业优势互补,将构建“科创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有望带动大湾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拉动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步伐。


从外循环看,在金融层面,要强化香港作为“熟悉内地,连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功能,对内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和RECP的金融枢纽,加快香港加入RCEP的步伐,担当融通中外的资金桥梁,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区域辐射地位,优先开展对RCEP区域为重点的东南亚人民币业务辐射;以香港为桥梁,拓展数字人民币运用场景,探索数字人民币在RCEP支付落地。[⑩]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各有特点、各有优势。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在产业和金融方面要发挥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实现创新协同发展。要当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的龙头,强化香港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特别是深圳的合作。在产业和金融融合方面,要推动“强科技、弱金融”的深圳与“强金融、弱科技”的香港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在双碳产业方面,“十四五”期间将建设绿色低碳湾区,大湾区作为国家绿色投资的先导,要充分发挥香港绿色金融优势,为绿色低碳湾区提供资金融通。在制造业方面,做好“香港研发、湾区制造”的机制融合创新大文章,香港在做好研发的同时,发挥好自身融资和金融科技优势,加快与湾区城市的互补发展,实现互利多赢,服务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习近平主席要求香港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韩正副总理在香港第七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强调,希望香港做强专业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法律、航运、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11]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全面开放机遇:第一,要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便利融资的资本市场。推动香港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金融高质量发展,利用其在债券市场、企业IPO、风险投资等融资优势,提供集资和融资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其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成为共建国家贸易和投资的结算货币。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在争取成为人民币主要的离岸市场。中央政府通过在香港建立最大的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中心,支持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和完善香港人民币回流机制。香港应主动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强大升级版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支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后,打造成亚太地区绿色金融融资中心。“绿色丝绸之路”发展是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据相关机构预计,亚洲未来30年的气候投资需求约66万亿美元(约515万亿港元),香港可望成为绿色金融融资中心,国家大力支持香港作为区内的绿色及可持续金融中心,担当“绿色桥梁”的角色,通过在港设立“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基金,引领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全方位支持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投资。


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是关键

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在金融方面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继续保持“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金融区位独特优势。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能”创新发展香港金融市场。香港金融应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并非让香港金融业内地化。要加强香港国际化程度高,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优势,推动金融创新力度,加大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科创融资和风险投资,创新大宗商品市场建设,布局战略性商品交易,支持国际、国内交易商参与香港大宗商品市场交易、交收和结算,在市场博弈中争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等。


二是继续发挥香港“金融人才”独特优势。人才的竞争力决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劲,要优化环境,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留港从业,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及大局观的管治人才。


三是继续保持香港普通法体系的独特优势。从法律制度对经济影响看,普通法地区的资本市场相对大陆法地区更加活跃,市场更具深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更加有力,对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也更大,这也是成就如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之一。作为国家唯一实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辖区,香港普通法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巩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地企业通过香港与海外资本市场便利对接和国际资本重视香港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要保护和支持香港作为普通法独一无二的接口的正常运作,维护香港普通法体系,切实强化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配套措施,发挥香港在司法上国内国际“超级联系人”作用。


* 作者万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

[①]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7月2日,第2版。

[②]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数据,https://www.hkma.gov.hk/gb_chi/data-publications-and-research/data-and-statistics/monthly-statistical-bulletin/,2022年10月20日引用。

[③]贾瑛瑛:《双循环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访香港金融局总裁余伟文》,中国金融(北京),2022年第13期,24-28页。

[④] 《在港中资25年:植根香港发展 助力香港繁荣》,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206/18/t20220618_37771605.shtml,2022年10月20日引用。

[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5版。

[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https://www.censtatd.gov.hk/sc/scode150.html,2022年10月20日引用。

[⑦] 孔丹:《中资机构在香港的发展》,《经济导刊》(北京),2017年7月。

[⑧] 彭博中国经济数据,https://www.bloombergchina.com/solution/data-content/ ,2022年10月20日引用。

[⑨] 万喆:《“一带一路”视角看香港金融稳定》,澎湃新闻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1430,2022年10月20日引用。

[⑩] 孙煜:《助力香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中国金融(北京),2022年第13期,35-37页。

[11] 韩正在香港第七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视频致辞,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08/31/content_5707625.htm, 2022年10月20日引用。


原文刊于《经济导刊》2023年1月11日

https://www.jingjidaokan.com/icms/null/null/ns:LHQ6LGY6LGM6MmM5ZTg0ZWI4NDM3MjI1MjAxODU5ZjhkNzk5ODAwMzUscDosYTosbTo=/show.vsml


  • 北京校区·海淀校园: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2F
  • 100875
  • brs@bnu.edu.cn
  • 珠海地址: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金凤路18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
  • 519085
  • brs@bnu.edu.cn
  • 北京校区·昌平校园: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满井路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1号教学楼
  • 102299
  • brs@bnu.edu.cn

码上关注

版权所有 © 2022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