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哪些改變人類社會的新技術變革,很多人可能會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MR混合現實等等,但“人形機器人”肯定是無法被忽略的一個。
AI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上游AI芯片的掣肘,MR領域國內亦乏善可陳,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和國內卻息息相關,很多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大陸,要想把人形機器人價格打下來,還得靠國產供應鏈。此外,機器人生產商國內也奮起直追,差距越來越小。
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或不斷涌現,商業模式亦逐步落地,相關投資機會值得持續關注。
產業化持續加速,相關廠商積極擴產
2023年起,人形機器人賽道熱鬧非凡,相關媒體報道不止。
首先是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內的地方政府陸續發布人形機器人產業支持政策,部分地區甚至設立百億級別的產業基金,以搶灘機器人發展的高地。
產業方面,海外巨頭特斯拉旗下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已經具備自主分類物品、單腳保持平衡等能力,產業化進程超預期,包括波士頓動力也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產品,該機器人甚至近期還在汽車工廠找到了一份工作。
國內相關企業當仁不讓,小米已發布人形機器人“鐵大”,也即CyberOne,著重感知與交流,可以感知人類情緒、識別45種人類語義情緒。
傅利葉通用人形機器人已開啟對外預售,其供應鏈主打“自主可控”,從芯片到零部件的整體國產化率已經超過90%。還有智元機器人、追覓科技、小鵬汽車等亦發布人形機器人相關產品。
資本市場也“大開綠燈”,連年虧損的優必選(09880.HK)已于2023年年末登陸港股,目前市值超350億港元,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公司旗下的Walker機器人是中國首個商業化雙足真人尺寸人形機器人,也是全球首家將雙足真人尺寸機器人的成本降低至10萬美元以下的公司。
具體到上游供應鏈方面,2024年1月初,熱管理龍頭三花智控(002050.SZ)宣布計劃不低于50億元加碼機器人業務,具體產品包括機器人機電執行器和域控制器等。公司表示,機器人項目與公司現有業務的核心技術同源。
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龍頭拓普集團(601689.SH)也拋出大額投資計劃押注機器人賽道,總投資約50億元,主要針對機器人電驅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值得關注的是,拓普集團此前預計2023年實現營收192.50億元至202.50億元,同比增長20.37%至26.62%,實現歸母凈利潤20.50億元至22.50億元,同比增長20.58%至32.34%。
外界普遍認為,公司作為特斯拉供應鏈的成員,其機器人產品也將應用到特斯拉的Optimus上,或有望成為未來業績增長的新動力。
此外,貝斯特(300580.SZ)旗下的行星滾柱絲杠、鳴志電器(603728.SH)的空心杯電機等產品,均已獲得國內外Tier 1產商的實力認可,后續均有望獲得不俗的訂單。
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行業“0-1”的拐點正在逼近,產業化加速落地。馬斯克曾表示機器人Optimus最終制造成本將低于汽車,如果人形機器人得以大規模落地和應用,上游零部件廠商將迎來“蜜月期”,業績增長和估值水平均有望超出市場預期。
機構看好2024年產業鏈布局機遇
近期,機構紛紛發布2024年投資策略,其中提到人形機器人的不在少數。
華泰證券認為2024年為特斯拉Optimus量產前定點的重要窗口期,隨著關鍵技術攻克,有望在產業鏈看到更多積極信號,加速邁向具身智能,產業鏈企業的長期成長性無虞。
華創證券近期研報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解決了機器人不智能、沒場景兩個核心難點,國內產業鏈的布局有利于快速降本,從而為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礎。
該機構還預測2030年人形機器人平均售價從45.9萬降低至16.2萬,降幅高達65%,總市場規模超過3500億元,并重點看好絲杠、減速器、空心杯電機、傳感器等技術壁壘偏高的環節。
與資本市場的火熱相比,實業界人士、創投機構則相對比較謹慎。
開普勒探索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胡德波認為,現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于早期階段,非強競爭階段。很多新的公司參與進來會發現當下市場空間很大,但面臨的挑戰也更多。與智能手機的供應鏈不同,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并不成熟。
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則直言,人形機器人企業真正形成量產規模,至少需要10年的一個周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將至未至,投資者還需持續關注。
本文源自:財華網
本文轉自互聯網平臺,僅作分享,不作為任何商業用途。若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咨詢熱線 15102156868